Future City Column

天下未來城市 專欄

去機車行吹冷氣、聽音樂、賞車!嘉義老店如何靠電動車翻轉經營思維?

作者:
機車行老闆陳慶全認為,未來將是電動車時代。
 
時序入夏,酷熱的暑假已然到來。但對於要維修、購買機車的民眾,有時卻是與炎熱對抗的一種修煉。

印象中,只有汽車維修中心門市,才有明亮乾淨的空間;但走進嘉義市機車商業同業公會陳慶全理事長的機車行,卻是另一種感受。

他的店內乾淨明亮,舒服的冷氣吹拂,再搭配時下流行音樂,消費者能欣賞、觸摸擺放整齊電動機車。車主能透過玻璃落地窗看到愛車在車輛維修區維護保養,自己也能在舒適的店面滑手機或與店員討論新車功能。

對要選購、保養機車的準車主或車主,來到機車行不再是件苦差事,反倒成為交流騎乘心得的好去處。

「創新才有未來!」老車行開始賣電動車

機車行的老闆陳慶全,從小就在機車行裡長大。20年前接手父親的車行後,見證台灣機車產業一路迄今的發展。

在父執輩扎下穩定的基礎中,陳慶全只要按部就班,依循過往腳步穩穩經營車行。但他接手後,反倒苦思機車產業的未來;隨著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減少空氣污染等環保意識逐漸發酵,他認定未來就是「電動車」時代。

過去,台灣街頭雖偶爾可以看到電動機車,但品質參差不齊,他的多少有點猶豫;直到2011年接觸中華e-moving電動機車後,發現國內大廠開始進軍電動機車領域,也毅然投身這個全新領域。

就如同多數企業經營歷程,先行者在損益尚未兩平的過程中,艱辛是一定有的。但陳慶全認為,必須透過先卡位,學習經營電動機車的know-how;這段期間雖然辛苦,卻是必經之路。

過往經營燃油機車行,客戶是自己走進來的,車行只要對車輛維修、保養。但經營電動機車初期,從市場到消費者都需要重新教育,自身要化被動為主動,走出去開發客源。

陳慶全說,經營初期確實比較辛苦,除了兼售燃油車、照顧老客戶,在電動機車方面也嘗試發展不同的商業模式。會想要發展租賃市場,「確實也是初期電動機車銷售不易,有庫存產生,所以希望透過在觀光景點推電動機車租賃,增加車輛銷售。」

透過租賃電動機車,搭配手機軟體,讓消費者計算自身騎乘期間減少的碳排放,並將其轉換成點數。接著串連起周邊商家,讓消費者可以有購物折扣金。如果消費者要用來購買電動機車,則可再將點數放大,作為購車優惠。

「創新才有未來,」陳慶全堅定說道。這句在商業書中的老生常談,陳慶全賦予它十足的力量。

陳慶泉利用手機軟體,讓租車者自行計算碳排放,推出車行的創新商業模式。

黑手v.s.技師 經營思維必須翻轉

四年前,陳慶全加入國內電動機車大廠成為代理商。實際投入經營後,他發現經營電動機車確實與燃油機車的思維大不相同,完全顛覆他對於機車產業經營思維。

「制度化,就是核心,」陳慶全說,過往經營燃油機車,並沒有「通路經營」的概念。但成為電動機車代理商後,才知道產品價格、服務、行銷要一致,才能稱作「通路」。要做到一致化,就是要靠「制度」做整體規劃。

例如,消費者進到店內,從接待、車輛問題診斷、服務提供等都有標準作業流程可以遵循,讓消費者感受到更細緻的服務。最後透過「知識管理」,將上述服務流程紀錄、管理,進而優化。

在這樣的循環中,機車行除了可從中提升自我服務內容與價值,也為人才培育、教育訓練、經驗傳承建立豐富資料庫。

經營思維的翻轉,讓陳慶全反思要如何提升社會大眾對機車從業人員觀感。

陳慶全說,大家仍稱呼機車從業人員為「黑手」,其來有自。傳統燃油機車維修技術是靠「師徒制」傳承,老師傅怎麼教,學徒就怎麼做,學徒出師了,就可以開店謀生。

而且,經營燃油車是時原廠說了算,賣車利潤微薄;為達到原廠指定銷售台數,彼此搶生意,只能削價競爭。同樣一台車,可能街頭巷尾價格不同。

既然販售機車的利潤微博,車行就要靠「維修、保養」維持生意。但陳慶全說,「維修最難的,其實是報價,」這句話道盡業者的無奈,但維修價格的不透明,也使消費者詬病。

燃油機車廠掌控基層機車行的力道強,除了上述因素,一般機車行也無法獨自建立一套資訊管理系統,須仰賴機車大廠技術支援。也就是說,原廠透過建置資訊系統,讓機車行必須依賴且無法擺脫。

若燃油機車行選擇兼售電動機車,原廠則祭出「撤牌」手段,讓機車行生計大受打擊。在燃油機車大廠眼中,基層機車業者僅是販售機車的管道;惡性循環下,消費者不信任傳統機車行,卻又不得不到機車行維修,產生矛盾心理,因此有「黑手」這樣貶抑的稱呼。

反觀電動機車的經營公開、透明,全台一致的車輛販售與維修價格。這樣制度化管理,立刻解決消費者的痛點。電動機車販售業者比的是產品力與服務品質,電動機車賣的是「服務」「價值」,不是價格。

而且,電動機車產業稱維修人員為「技師」,透過「知識管理」,讓服務經驗、技術得以精進;也因為有制度化,薪資、人員晉升等皆有所依循,且工作環境大幅提升,讓年輕人更願意投入這樣的事業。

當消費者一進到店裡,感受到乾淨整潔、舒服的環境,是過往所沒有的體驗,這樣的價值提升,才是讓大眾對機車行、機車業者改觀的契機。如同走進便利商店,消費者不會殺價,而是期待需求被滿足。

陳慶全認為,要靠自己擺脫過去的經營思維、模式,才能改變大眾對「黑手」的印象。

傳統車行心聲:毛利低、不接班、價格不一

根據SMAT台灣智慧移動產業協會委託山水民調公司,針對傳統機車行業者進行的「全國傳統機車行從業人員調查」,在「對於車行從業人員認為需被改正的負面印象」項目,「銷售燃油機車毛利低」「下一代從業意願不高」「同款機車在不同車行售價不一致」,位居調查名次前三名。

而「機車保修價格沒有規範」「維修過程產生廢氣、灰塵造成污染,影響身體健康」「燃油機車行內髒亂、油污不明亮」等項目,也有一定比例的認同度。

可以說,陳慶全說出了台灣基層機車從業者的困境、心聲,也驗證了調查結果。

燃油機車毛利低、下一代不願接棒等,都是傳統機車行的負面印象。

「政府應該創造、營造更友善電動機車的環境,」他表示,目前僅看到2040新售電動機車要達100%,但2030僅規劃達35%,這樣不夠積極;而且也沒列出逐年目標,政府要如何進行KPI管考?

另外,他認為環保署應是推動電動運具的先鋒,對於年滿18歲想新購電動機車的首購族,更應鼓勵;「然而環保署卻無法認同,這令人無法理解。」

國發會於今年三月發布公布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依路徑規劃,運具電動化是必要條件之一。其中,台灣要如何從燃油機車轉型至電動機車,與每個民眾、機車行業者以及機車製造廠有關;基層機車行業者能否公正轉型,更是政府需要關心的重要課題。

事實上,達標並不難。就如同陳慶全所言,既然政策總體目標已訂出,政府應進一步規劃逐年目標,讓目標得以落地。這是一種積極態度的展現,也與民眾溝通「運具電動化時代」即將到來;廠商看到市場需求,也必然開發更好的產品與服務。這樣的正向循環,就像把輪子放在架設好的軌道上,由政府來推動;只要巨輪開始滾動,2040運具電動化的目標,也就不難達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