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17
2024 年 12 月 17 日 - 電動機車減碳旗艦計畫線上論壇
面對賴清德總統要求訂定「2032 年台灣減碳新目標」,環境部必須提出「減碳旗艦計畫」,台灣智慧移動產業協會率先邀集產學界共聚一堂,
SMAT 以今年 9 月倡議的「三箭」為基礎,提出電動機車減碳旗艦計畫五大建言:
2024 年 09 月 13 日 - 淨零永續共好會 暨 台灣智慧移動產業協會會員⼤會
台灣綜合研究院 蘇漢邦副院長進行專題演講,
應以基礎「三箭」為要務、打造「四新」新思維、立下「五柱」創新路
三箭:
力挺機車行銷售獎勵金 3000 元
恢復電動機車新購補助 3000 元
啟動電池資費每月補助 300 元
四新:
城市新典範
市場新活水
跨域新格局
運輸新思維
五柱:
淨零產業,要鼓勵
國際趨勢,要超前
配套措施,要到位
公正轉型,要加速
民間消費,要誘因
政府應制定車廠電車最低銷售比,自10%逐年調升
國內電動運具轉型進度緩慢,目前電動車市售比僅 10.73%,與 2030 年應達 35% 目標有巨大落差,SMAT 理事長邱俊榮呼籲,政府應祭出更積極手段,讓車廠負起責任投入轉型,優先制定車廠電車最低銷售比,可從 10% 電車銷售比開始,逐年提升 5%,才能讓現有各家機車廠共同推動運具電動化、達成淨零減碳目標。
電動機車發展具有高度的正向外部性,不僅對達成 2050 淨零排放有必要性,更對經濟發展、空氣污染防治與智慧交通的建構有不可忽視的重要性,但台灣機車族們為價格敏感型消費者,政府應透過平衡持有成本差異、增添首購族誘因的方式提出補助,才能達成增加電動運具數量的效果。
補助不是有利廠商,而是投資社會,因此政府應當大力支持電動機車的產業發展,這也是政府期望達成 2040 年全面電動化目標的初衷。
透過補助及嚴格 CAFE 標準 加速電動機車轉型
台灣大學土木工程系謝依芸副教授指出,目前電動機車的市場推廣進度停滯,主因是推動轉型的政府政策缺乏「棍子」!雖然在轉型初期,「補助」措施對新技術的研發和產業轉型非常關鍵,但到了中後期,政府的「管制」作為則變得更加重要。
雖然政府提供汰舊換新的補助,但目前市面上主流的換電資費方案仍使得電動機車的總持有成本高於燃油機車,是目前轉型的挑戰,因此補助資費成為現階段可行且關鍵的政策選擇。
政府不僅需要在前期提供補助,還應該調整現行的車輛能效總量標準及管制措施(CAFE)的設計框架,通過逐年加嚴的 CAFE 標準和補貼用戶資費,不僅可以設定清晰的電動化目標,而且能促使車廠主動估算並銷售足夠的電動機車,這樣的調整將有助於促進市場的良性競爭並加速產業的轉型。
設無碳交通區 打造健康國家
國家衛生研究院國家環境醫學研究所陳裕政研究員指出,台灣燃油運具數量龐大,燃料使用多元,造成移動式污染源管理困難。電動運具除降低空氣污染外,更有減噪音與降低熱島效應的好處,有助於促進國民健康,因此在都會區設立無碳交通區能加速推動減碳願景。
「使用電動機車只是將污染物轉嫁到電廠」的論調是不完全正確。目前台灣針對燃煤與燃油發電廠的空氣污染排放管制措施較多,相較於分散管理千萬輛燃油運具,集中管理電廠空污排放比較容易,這將有效大幅度提升都會區空氣品質。
建議政府應擴大加碼電動運具補助、設立無碳交通區,並逐步淘汰老舊車輛、提升電動運具使用量,才能降低污染物的排放,改善道路空氣品質。
政府應主導電動運具公正轉型
成功大學交通管理系鄭祖睿助理教授表示,台灣燃油機車產業仍以內銷為主,且車行多為個體戶,較難自主轉型,需仰賴政府的公正轉型政策加以協助。電動運具產業發展時間短、製造成本高,容易造成對弱勢群體的排擠效應,讓電動運具仕紳化。因此政府應針對不同群體提供多元補助,才能落實公正轉型,不遺落青年朋友,避免造成弱勢排擠效應。
油價成本也是影響電動運具推廣效果的關鍵因素,而我國政府持續補貼油價,導致未能反映油價的真實成本。以台南市近期推出的外送員電動機車資費補貼為例,意味著加強對特定對象補助,讓電動機車使用成本更具競爭力,將有助於加速達成淨零目標,是可以嘗試推廣的方向。政府應積極將所有利害關係人,都納入公正轉型的討論,並可透過必要之補貼實踐在淨零路上不遺落任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