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精準治理空污,環境部近期與美國太空總署NASA及南韓、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等亞洲多個國家的15個部會、20個學研單位及40多位教授學者,聯合進行亞洲空氣品質的監測實驗。為了這個研究計畫,NASA的科學研究專機近期多次來到台灣上空,從空中監測台灣空氣品質與污染成因。
根據環境部與NASA的觀測研究,造成台灣南部空氣污染的主因,包含中國大陸霾害及東南亞生質燃燒所產生的臭氧及細懸浮微粒(PM2.5)等境外汙染物傳輸,再加上本土污染累積等多重汙染事件所致。
在看熱鬧的同時,更值得我們關注的是空氣污染對於環境與人體,到底有哪些層面的影響。
去年12月在杜拜舉行的氣候會議COP28中,來自全球各國數萬名的代表在杜拜討論空污問題的同時,根據追蹤空氣品質的監測網站WAQI.info顯示,杜拜PM2.5濃度達到每立方公尺155微克。
WAQI.info網站警告表示,人們正暴露在「有害健康」的空氣品質中,「每個人的健康都可能開始受到影響;敏感族群受到的健康影響可能更為嚴重」。PM2.5是對人體危害最大的細懸浮微粒,因為它能輕而易舉進入人體,隨著血液循環全身。美國胸腔學會更指出,PM2.5將引起下呼吸道發炎,影響肺功能,引發氣喘惡化及形成慢性阻塞性肺病,增加呼吸道疾病惡化及死亡率,甚至導致肺癌發生。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說明,化石燃料排放造成的室外空氣污染每年導致超過全球400萬人死亡,因為這使得呼吸道疾病、中風、心臟疾病、肺癌、糖尿病等問題的風險增加。這類損害有部分是PM2.5微粒造成,這些微粒主要來自交通運輸和工業燃燒化石燃料。
公路運輸排放對空氣污染有顯著影響
為了進一步瞭解空氣污染與民眾生活的關係,中央大學大氣系教授鄭芳怡在研究中指出,大家多把空污問題的矛頭指向火力發電廠,但卻忽略遍佈全台的汽機車所造成的空污問題。兩年前因疫情嚴峻,政府宣布三級警戒,國道車流量銳減,氮氧化物濃度降低,可見交通污染排放對空氣品質的顯著影響。
根據環境部最新公布的統計資料,台北市為2023年污染物二氧化氮(NO2)濃度最高的城市,因車輛數多,與地形影響,污染物不易擴散。再次證明空污問題的源頭除了發電廠,交通運具排放的廢氣是尚未被重視的污染問題。
根據環境部在2021年的統計,台灣運輸部門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占總體排放量在六大部門中排名第4,約占11.94%。而公路系統作為運輸部門中主要的排放源(例如汽機車),占比達到95.6%,其中小客車跟機車兩項私人運輸工具即占排放量的三分之二。
若進一步檢視空氣污染物的排放,2022年環境部發布《空氣污染排放清冊TEDS12.0版》,以2021年為基準進行污染物調查統計,比較公路運輸(含各類汽機車)的污染排放與印象中污染排放極大量的電力業相比,在PM2.5、氮氧化物、非甲烷碳氫化合物、一氧化碳等各項污染源計算中,公路運輸都超越電力業的污染排放佔比,顯示公路運輸部門的污染排放問題不可輕忽。
|
PM2.5 |
氮氧化物 |
非甲烷碳氫化合物 |
一氧化碳 |
電力業 |
2.88% |
16.49% |
0.01% |
3.28% |
公路運輸 |
15.84% |
41.64% |
23.35% |
47.65% |
資料來源:台灣空氣污染物排放量清冊TEDS12.0 污染源版排放量分類統計表 |
由上述污染源統計資料可以發現,若要大幅改善空氣品質,移動污染源管制與改善迫在眉睫。交通工具所導致的道路污染不僅占比高,更是民眾第一線最常接觸的污染熱點。
每天吸空污,就像在吸低劑量的香菸
2019年交通部運研所的《交通污染排放量推估與污染熱點分析》報告指出,英國醫學雜誌研究顯示,居住於主要幹道50公尺內者,發生冠狀動脈硬化的機率較居住於200公尺外者高出63%,主因即為汽機車排放的細懸浮微粒會影響人體心肺功能,增加罹癌風險;而中研院龍世俊教授更指出,台灣絕大多數人口生活皆位於道路周邊200公尺內,屬「潛在高交通暴險社群」。
由於台灣地狹人稠,住宅區往往緊臨馬路,再加上日常通勤騎乘機車的人口眾多,許多民眾的日常生活都是暴露在移動污染源帶來的空污中。依據環境部針對大台北都會區通勤期間空污暴露量所做的調查顯示,搭乘不同交通工具通勤時,PM2.5暴露平均濃度分別為汽車7.6μg/m3、捷運21.9μg/m3、公車23.5μg/m3及摩托車32.1μg/m3,機車通勤族因暴露在污染物質的威脅下,成為最直接的受害者。
2021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肺癌成為台灣的新癌王,擠下蟬連15年第一名的大腸癌,但台灣成人吸菸率僅14%。台大公衛學院教授詹長權曾表示,「每天吸空污,就像在吸低劑量的香菸。」肺癌在台灣的特殊性包括空污,而非歐美國家以抽菸為主,對此詹教授呼籲制定國家級肺癌防治政策,將空污政策納入多元健康指標,導入跨部會資源共同防治。
加速運具電動化解決健康風險問題
以上的研究不約而同指出,公路運輸排放的廢氣,對於人體所造成的影響已經是刻不容緩的問題。國發會在2022年3月正式公布「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中,「淨零轉型」已成為國家目標,電動運具的發展也被視為淨零轉型的重要關鍵戰略之一。
中央主管機關為此推出各種補助辦法,地方各縣市也有加碼補助,但台灣目前電動機車總數不到全體機車的5%,每年電動機車的市售比約佔10%左右,距離2040年達到市售比100%,仍有相當大的成長空間。
交通運具電動化是真切關乎國家永續發展與國民健康風險的議題,以台灣民眾目前對私有運具,尤其是機車的依賴,解決大量燃油機車帶來的健康風險問題,將是未來相關部會在改善空污問題與維護國民健康對策時,應該通盤納入考量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