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氣候變遷的威脅日益加劇,各國政府及企業對於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壓力也隨之增大。在眾多解決方案中,推動運具電動化被視為最重要的減碳途徑之一。本文將探討支持補貼政策、企業自主減碳、電池回收利用,以及電動運具在智慧城市中的關鍵角色。
補貼與規範雙管齊下政策:加速電動運具普及化
補貼政策已在全球多個國家證實是推動電動車普及的有效策略。以挪威為例,通過免除購車稅、取消過路費、提供免費停車和專用車道等優惠措施,大幅降低了電動車的購買和使用成本,使其成為全球電動車普及率最高的國家之一。
然而,這類補貼政策並非長久之策。以中國為例,在市場尚未成熟的初期,政府先行提供購買補貼以刺激電動車的採用。隨著市場的逐步成熟,政府開始逐步撤銷補貼,並對汽車製造商實施強制性規定。
對台灣而言,這種循序漸進的補貼政策值得借鑒。
以二輪車市場為例,研究表明電動機車可以顯著降低碳排放。儘管在電池和電力生產階段碳排放有所增加,但由於電動機車在運行階段的動力傳輸效率更高,整體碳排放量大幅減少。
然而,電動機車的總擁有成本依然高於傳統內燃機機車,即使考慮到政府的補貼。這主要是因為電動機車的電池購買成本轉化為了使用期間的運營費用。購買電動機車時,消費者不需一次性支付昂貴的電池成本,使得電動機車的初始購買成本具有競爭力。然而,消費者需要承擔每月的騎行費用,這使得電動機車在長期運營過程中成本更高。
因此,政府應該持續甚至擴大補助政策,並在促進市場初期滲透的同時,逐步建立起強制性規定,以確保電動車的長期發展。這樣的策略不僅可以減輕政府的長期財政壓力,還能激勵汽車製造商推動技術創新,進而降低電動車和電池的成本,促進電動運具的廣泛普及。
企業自主減碳計畫:EV100倡議
EV100是一項由The Climate Group發起的全球性倡議,旨在推動企業採用電動車,以此減少碳排放並推動永續發展。這個計畫不僅鼓勵企業在其車隊中引入電動車,還要求建立必要的充電基礎設施,從而實現綠色運輸的全面轉型。
透過參與EV100,企業不僅能展示其對環境保護的承諾,還能增強其在消費者和投資者中的信譽和形象,進一步在業界中樹立榜樣。EV100鼓勵企業領導者在減碳目標上發揮表率作用,並提供一個平台供企業分享最佳實踐、技術資訊和成功案例。
目前,許多全球企業已開始計算並報告其碳足跡,將這一行動作為其對永續發展承諾的明確表達。在這種背景下,將公務車隊轉換為電動車輛不僅能直接降低企業的運營碳足跡,還能節省燃料成本和提升運營效率,同時展現企業的社會責任,積極推動環境保護。
EV100的最終目標是到2030年實現電動車全面替代傳統車輛,這一長期願景也鼓勵企業制定更具前瞻性的減碳策略。因此,企業應積極參與EV100等全球倡議,將電動車納入自主減碳計畫中。這樣的行動不僅能顯著降低企業的碳足跡,還能激發市場需求,促進電動車技術的發展和降低成本,從而實現更廣泛的環境和經濟效益。
電池梯次利用:延長使用壽命的關鍵策略
隨著電動運具的普及,處理退役電池成為了一個重要課題。
梯次利用策略在當前尤為重要,這種策略不僅可以延長電池的使用壽命,還能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對新原料的依賴,從而降低環境負擔和經濟成本。梯次利用涉及將退役的電動車電池重新配置用於其他應用,如家庭或工業儲能系統。這些電池在其原有用途中可能已經達到了性能的極限,但在儲能系統中仍能發揮重要作用。
對於電力系統而言,梯次利用的電池提供了重要的儲能支援,特別是在再生能源比例逐漸提高的情況下。它們在電力需求高峰時段可以回饋電力,有助於平衡電網負荷並增強能源系統的整體穩定性。
例如,在家庭儲能系統中,這些電池可以在夜間或停電時供應電力,增加家庭能源的可靠性和獨立性。而在工業應用中,這些電池可以用來平衡生產高峰期的電力需求,降低工廠的能源成本。
透過梯次利用,電池廢棄物的產量也得以減少,推動循環經濟的發展。在電池回收技術和經濟成本達到完全商業化之前,政府應積極推動電池的梯次利用。這將是一個實際且有效的選擇,不僅優化了資源的使用,還支撐了電動車和再生能源的進一步發展,促進環境保護和經濟效益的雙重提升。
電動運具在淨零城市中的角色:智慧能源管理的必要性
智慧永續城市的實現離不開全面的數據集成與高效的能源管理。在這一框架下,電動運具不僅作為移動儲能單元,而且作為分散式能源資源的一部分,在智慧城市的綜合能源系統中發揮著關鍵作用。電動車通過與智慧電網的互聯,不僅能有效應對能源需求的波動,平衡電力需求,而且在緊急情況下提供備用電力,提高整體能源系統的穩定性和可靠性。
透過車聯網(Vehicle-to-Everything, V2X)技術,電動車在高峰需求時段能提供電力支持,在需求低時段進行充電,從而平衡電網負荷並降低系統壓力。
未來的社會預期將形成一個高度互聯的城市網絡,其中電動車與智能交通系統、智慧建築系統等其他智慧城市組成部分的整合,將顯著提升城市的能源利用效率,也有助於增加系統的韌性,進一步減少碳排放,推動城市實現淨零碳排放的目標。
電動運具與智慧城市的結合將是未來都市永續發展的關鍵。透過政策支持與技術創新,我們可以期待一個低碳、高效、智能的城市生活。
作者謝依芸為台灣大學化學工程、財務金融雙學士,及美國麻省理工化學工程博士,現為台灣大學土木工程系(化學工程系合聘)的助理教授,帶領E3研究團隊開創跨領域研究方法與決策工具,以加速能源系統的低碳化與智慧化轉型,以實踐淨零排放的目標。
謝依芸老師為台灣智慧移動產業協會的重要的諮詢夥伴,這次請謝老師在智慧交通與淨零轉型的專業,針對電動運具轉型政策發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