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licy

政策資料

川普關稅戰+歐盟CBAM,政府若繼續小看淨零轉型將影響台灣產業存亡

美國總統川普宣布對高關稅政策後,為出口導向的產業帶來重大衝擊,也顯現出國際經貿局勢的多變與不確定性。這場貿易震撼更凸顯一個現實:邁向規則穩定、承諾明確的市場,如歐盟,將是台灣出口產業布局的下一步重心。

歐盟所重視的不只是產品品質,更是企業在減碳上的實質作為。2026年即將上路的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核心不是關稅,而是以碳排作為貿易門檻,要求商品具備可檢驗的減碳足跡,成為歐洲市場的貿易規則。

CBAM已成台灣出口競爭力戰略挑戰

企業從原料、製造設計、包裝運輸、能源來源,到產品交付的完整供應鏈碳排都要受到檢驗,若無法證明其商品的低碳生產與流通歷程,非但無法進入歐洲市場,更將喪失全球競爭力。對台灣而言,這不只是環境議題,更是攸關出口競爭力的戰略挑戰。

台灣面對全球貿易風暴與氣候行動的雙重壓力,正站在綠色轉型的十字路口。面對這個挑戰,我們欣見環境部近期宣示將提出台版CBAM、啟動綠色成長基金,以及淨零產業轉型路徑,展現對國際趨勢的回應,但這些政策方向卻僅是面對外部減碳壓力而「不得不做」的喊話。

但回頭看台灣內部近年在淨零政策的實質作為,不免讓人懷疑政府的決心。

台灣政府早在2022年發布2050淨零轉型路徑,但就以「運具電動化」這個與民生最貼近、且碳排占比卻居高不下的項目為例,至今仍成效不彰。

根據統計,交通運具占全國碳排約13%。政府訂出2030年電動車與電動機車的新車市售占比分別達到30%、35%,並在2040年全面達成100%市售的目標。然而,最新統計顯示,2024年底台灣的電動機車市售比僅約為10.5%,電動汽車則約為8.3%。距離2030的中程目標,仍有巨大落差。

機車作為多數台灣人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台灣是全球少數具備完整電動機車製造與系統整合能力的國家,從整車、電池、換電、資安、維修到數據管理,皆有本土企業投入。如果連這個技術最成熟、轉型路徑最清晰的產業,政府在淨零轉型都無關緊要、牛步推進,我們又如何相信政府能夠帶領企業,面對像CBAM這麼複雜且攸關產業存亡的挑戰?

台灣的減碳作為,是綠色投資的重要拼圖

運具電動化不僅有助於民生交通轉型,也能有效降低供應鏈中物流運輸所產生的碳排放,進一步減少整體製程的碳足跡。對於高度仰賴全球貿易與出口導向產業的台灣而言,這將是強化產業綠色競爭力、符合國際減碳要求的重要關鍵。

台灣的減碳作為,不但是因應歐盟CBAM和全球關稅戰中的重要貿易策略,更是整體國家競爭力與人民生活品質的基礎。綠色轉型的挑戰,從產地製造、運具物流到符合CBAM要求的供應鏈驗證體系,無一不是綠色投資的重要拼圖。

台灣若要在美中貿易衝突與淨零轉型浪潮中突圍,就不應只將扶植電動運具視為單純的補貼政策,而是對國家的戰略投資、展現淨零決心的實際行動。

再次呼籲政府,透過公共投資與政策引導,全面支持台灣的淨零轉型產業及綠色供應鏈,讓「淨零」不再只是政策口號,而是在國際變局中脫穎而出的硬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