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NL Column

關鍵評論網 專欄

全世界爭相投入電動機車發展,政府可以為台灣的產業鏈做些什麼?

作者:

在國際減碳趨勢、運具電動化的浪潮下,包含特斯拉、福斯、蘋果、亞馬遜等大型國際品牌,相繼宣布電動車發展計畫。台灣在ICT產業上具備強大優勢,特斯拉有高達75%的電子零組件由台灣提供,而在鴻海宣布加入電動車輛產業後,更是掀起了一波台灣在電動車輛技術的整合、加速市場開發的進程。

2021年10月,印尼投資部長巴赫理(Bahlil Lahadalia)專程來台與鴻海董事長劉揚偉和Gogoro創辦人陸學森進行會晤,希望爭取台灣企業到印尼投資佈局,顯示印尼當局開拓電動車市場、推動產業轉型的決心。印尼政府計畫在2022年開始生產電動機車,2023年將整車零組件自製率達到40%,2025年盼讓國內生產的汽車超過20%為電動車。

2022年1月,鴻海與Gogoro聯手,正式與印尼投資部、印尼電池公司、Indika能源公司簽署合作備忘錄,未來將聚焦在包含電池芯、電池模組、二輪及四輪電動車輛產業的生態鏈開發,展現台灣電動車輛產業強勁的國際競爭力。

除了跨國的技術與市場開發外,電動機車的商業模式也具有極大的擴展潛能。近期國內的共享機車業者GoShare與印尼Gojek集團合作,將一站式的整體解決方案輸出印尼市場,應用於Gojek叫車、外送等核心服務。台灣電動機車的產業發展潛力究竟有多大呢?

台灣電動機車產業鏈,有多少經濟潛力?

台灣電動機車產業在上游材料端,可分為電池材料、馬達材料與車體材料三大類別。而在上游零組件部分則包含靜子、轉子、矽鋼片、座椅、減速齒輪、板金、線束、車燈、避震器、彈簧、輪胎、輪圈等項目。

中游零組件與模組總成部分,則可涵蓋儀表總成、離合器總成、車架總成、煞車總成、電池模組、電力模組與電動馬達模組等。下游系統則包含電動動力系統、電池管理系統、傳動煞車系統、馬達控制器、充換電系統、車身車殼外裝以及發電機啟動馬達系統等。

從上述的項目不難發現,其實電動機車與燃油機車在產業鏈的組成上高度重疊,電動機車與燃油機車在零件上的最大不同,主要是在動力系統和後續排放的處理系統上。電動機車的興盛非但不會對燃油機車的產業鏈產生消滅或取代的效果,相反的,由於電動機車的可擴展性,對於前端的關聯性產業以及零售通路,皆可帶來可觀的乘數效果,帶動產值共同成長。

據經濟部統計處統計資料顯示,2019年電動機車向前關聯基礎材料的產值加總後,其銷售額共達7706.3億元。而在電動機車零組件部分,是機車製造流程的中游產業,也是電動機車產業與大量批發、零售產業形成關聯的重要產業。根據台經院研究彙整其營業銷售總額共達1兆4806億元。

高仁山博士就指出,電動機車是100%台灣製造,可以帶動約2.1兆基礎工業配件及製造業發展,若是台灣能夠把握住電動機車產業推向國際,推估可以創造出20萬個工作機會及9900億的市場產值。

從教育及供應端改變:綠色就業的趨勢浪潮

電動機車產業除了能帶動整體產業的革新外,對就業市場也能產生正面的助益。2015年電動機車就業人口僅有100至200人,到了2020年則成長到2300至2400人,整體產業發展迅速,未來隨著產業規模擴大,可望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

透過電動機車產業引進科技化、智慧化的SOP,從前端製造到後端維修服務,整體工作環境與傳統維修業大不相同,符合新興人口的就業期待,也幫助青年就業轉型,從傳統黑手變成維修工程師,翻轉產業型態與就業想像。

以聯合大學為例,透過教育部補助成立「e動能機車修護實驗室」和「e動能關鍵組件量測實驗室」,從診斷、拆解、零件更換到組裝,均由學生親自動手做,藉以從中深入理解電動機車運作原理、特性及操作安全等各面向。其開設的高中生電動機車體驗營與相關課程,都在極短的時間內秒殺,顯示年輕人對未來傳統機車行轉型趨勢的期待。

不僅僅是學校在教電動機車,政府也投入大量資源來協助傳統機車行進行轉型。自2019年起,經濟部、勞動部、環保署聯合推動機車行轉型課程,累積已協助超過4318家傳統機車行持續進修,其中更有約800家傳統車行業者選擇參與電動機車的課程,也顯現出從業人員對於電動機車未來的發展期待。

提升電動機車產業潛能,國際間有哪些做法?

因應全球淨零碳排的政策趨勢,世界各國都加強對包含電動機車在內各項低碳運具的發展投入。英國政府發布交通運輸減碳綠皮書,當中承諾有28億英鎊將用在商業用途及個人使用的電動機車補助,並針對強化電池製造、馬達等戰略技術及基礎建設進行資源挹注。

印度作為機車大國,其電動化措施相當積極。最新的政策要求2023年4月後,將僅能銷售電動三輪車;2025年4月後150cc以下的機車更將全面電動化。此外預計將以電池容量為補助金額的計算基礎,每kWh補助約新台幣3600元(1萬盧比)。

美國針對電動機車提供聯邦稅減免10%,最高上限可達2500美金,折合台幣約6萬9千元。在包含奧勒岡州、加州、亞利桑那州等地皆有提供購車補助措施,此外也提供充電站的減稅措施、並對燃油車輛的使用進行管制。

德國目標在2030年全面禁售燃油機車,並規定購買電動機車可享有10年的車輛税減免。慕尼黑同時也提供每輛電動機車達1000歐元相當於台幣約3萬1千元的政策補助。法國也預計在2040年禁售汽柴油車輛,同時規劃不同級距的政策補貼。

各國政府之所以積極透過政策佈局,正是因為發展電動車輛的展業發展極度仰賴先期的研發與基礎設備的建置,包含電池系統、充換電系統、電動機系統、車用智慧控制系統等項目,也因此電動車輛在初期所投入的大量成本勢必須反映到售價上,形成價格略高於燃油車輛的根本原因。

工研院IEK在2021年全球電動機車市場分析中也提到,關鍵零組件的動力電池及電動馬達,因為國內銷售未達規模經濟,成本較難降低。而充換電站的建置也因初期需大量佈建,仰賴車廠初期投入大量資金建置,都是現階段電動機車產業所面臨的競爭困境。

打造友善電動機車產業鏈的發展環境,政府可以做什麼?

從產業創新與整合的角度來看,電動機車可提供智慧化的服務,整合資料產業、IOT產業、物流產業,電動機車將有望成為台灣運具智慧化的前鋒,帶動新興產業鏈的快速發展,例如交通大數據分析、電車競速技術輸出、電車配件、電車車輛銷售與維修、能源服務等。

同時智慧移動產業還能與不同的下游業態合作,聚集成數個巨大的經濟模式,包含快遞外送、共享經濟與低碳觀光遊憩。台灣電動機車發展成熟,無論在感測物件、連結網路、服務模式均已發展完善,不僅電動車自成新興產業,新創團隊也藉由電動機車作為服務基礎,帶動周邊不同的應用模式。

事實上,多數的台灣民眾立法委員也都支持政府對電動機車產業的扶助。在對立法委員的調查中,有高達95.1%支持政府對新購電動機車提供補助、96.7%支持對汰購電動機車提供補助。而在建設電動機車的基礎設施上,也有9成5以上的立委表示贊成如建置充電站與專屬機車格的政策措施,顯示民意對政府扶持電動機車產業的期待。

倘若缺乏政府穩定的政策推動,產業的市場規模難以達成,形成虧損難以填補的惡性循環,除連帶影響上下游已長期投入的零組件供應商外,更可能使得運具電動化的目標嘎然而止。台灣政府應該參考全球各國,制定各類型的驅動因素,包含購車補助、賦稅減免、制定燃油車輛退場年限、限制高污染車輛的行駛區域與生產等等,提高民眾使用電動運具的誘因,扶持產業的發展、帶動傳統機車製造業轉型升級,擦亮台灣「機車王國」的美名。